|
股票市场方面 |
7月份,市场继续回弹,新能源汽车与光伏产业链保持强势。受疫情影响减弱,但国内经济增长动力减依然没明显改善,尤其消费和投资增长乏力。
预计8月份,市场仍然处在震荡态势的概率较大,国内经济进入恢复阶段。警惕美国加息和大宗产品价格,可能对市场仍有影响。 |
债券市场方面 |
7月以来,生产端偏弱、需求端萎靡。一方面,工业生产整体偏弱,行业开工率整体走低。另一方面,内需大多走弱,商品房销售再度走弱,受到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影响,外需较6月份亦有所收缩。
7月央行资金净回笼3940亿元。7/1-7/29央行逆回购投放840亿元、逆回购到期5180亿元,MLF投放1000亿元、MLF到期10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投放400亿元,总体来看,央行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3940亿元。资金利率大幅下行,DR001/DR007月均值环比下行23BP/16BP至1.21%/1.56%。7月利率债净供给为4088亿元,环比下降17048亿元。短债利率先上后下,长债利率窄幅震荡后下行,债市整体收涨,曲线略走陡。具体来看,7月1Y国债/国开债利率下行9BP/下行14BP至1.86%/1.88%,10Y国债/国开债利率下行6BP/下行12BP至2.76%/2.93%。
7月以来,受国内疫情反复,地产停贷事件和海外衰退预期三重冲击的影响,在低资金利率的保驾护航下,债市整体震荡收涨,收益率曲线进一步走陡。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对经济目标、疫情防控、地产相关风险处置等热点问题都有了相对明确的定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整体仍在修复通道中。3季度债市方向仍取决于宽信用的进度和经济基本面修复的强度,短期在市场避险情绪高涨的影响下,预计8月收益率曲线仍将保持陡峭化形态。但考虑到1.0%左右的隔夜资金利率难以长期维持,未来继续关注经济基本面修复及资金价格逐步收敛下债市调整可能存在压力。
|
货币市场方面 |
7月受资金超预期宽松影响,各期限继续呈现牛陡走势。宏观经济持续回暖,但隐忧不断。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从工业上看,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工业增加值大幅增长至3.9%,投资方面,上半年基建(不含电力)录得7.1%的增幅,制造业同比增长10.5%,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基石,房地产投资上半年同比-5.4%,6月继续恶化至-9.4%,中旬断供事件发酵,未来可能继续成为拖累项,社零同比回升到3.1%,出口(人民币计)同比增加22%持续超预期。金融数据方面,新增社融和新增信贷为5.17亿和2.81亿的高位,总量和结构都不错。海外方面,美联储继续上调基准利率75bp,资金成本正式倒挂,但联储主席的发言被认为鸽派,10年美债反而下行,大宗商品价格继续回落。
央行意外将每日的公开市场操作量从100亿降到了30亿,引起了市场对收紧的恐慌,短端一度大幅上行,但随着隔夜加权反其道而下行到1%附近,且税期也没有实质性的收紧,短端大幅下行,而涉事房企部分烂尾,业主集体声明断供造成了情绪上较为明显的影响,使得市场对下半年经济的增长产生担忧,长端也出现一波下行。本月全口径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3940亿,隔夜和7天加权分别较上月下行21和26bp到1.26%和1.66%的低位。长端10年期国债和国开分别下行约6和12bp,1年期国债和国开分别下行约9和14bp,1年期存单受银行发行需求较小影响,大幅下行约24bp,来到了20年5月以来的低位。
疫情的反复让稳增长蒙上阴影,各项政策发力不可谓不猛,房地产问题目前还是以保交楼为导向,压实责任到地方政府,作为GDP增长重要的一项企稳还需要时间。货币政策在经济切实企稳前都不会有实质性的转向,三季度一级发行压力变小,随着前期发行的债券逐步落实到实物工作量,以及经济的恢复,超储率将不断消耗,资金空转也会逐步得到缓解。未来需要特别关注地缘政治、美联储的加息动作及房地产的发展,资金低利率不是常态,下半年将逐步回归。 |
海外市场方面 |
七月美国的聚焦仍然是CPI 数据:预期8.8%,实际9.1%,超预期。数据公布后市场一度预期7 月27 号加息100个基点,概率高达80%。有意思的是,市场并没有出现上个月CPI公布后市场随即大跌,只是小幅下跌然后很快反弹。结合密西根大学的消费者调查,发现对长期通胀期有所下降。另外一个事件是美联储在月末加息75个基点,符合市场预期,也表达一个信号:即美联储相对灵活,会结合各类指标判断加息幅度,CPI只是其中一项,目标是软着陆。我们关注的主要市场,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七月上涨12.4%;标普500上涨9.1%;港股恒生指数下跌7.8%,恒生科技下跌11.1%。 进入八月,果然原油价格下跌最终传导到终端CPI,美国通胀阶段性筑顶。我们认为美股经过大半年调整,基本已经到位。估值水平方面,经过此轮大幅调整,标普500未来十二月的本益比(NTM P/E)目前已经回落到17-18X附近,位于长期均值,估值比较合理。由于前期剧烈波动之后,投资人的市场参与度很轻,多空比重明显以空仓为主,因此光是资金重新入市以及多空比例的调整会促使美股市场在未来几个月的波动中逐步往上。 |
 |
|